国产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,欧美高清精品,午夜精品小视频,秋霞AV免费

      1. <source id="cerrj"><address id="cerrj"><kbd id="cerrj"></kbd></address></source>
        1. <wbr id="cerrj"></wbr>
              1. 海東日報首頁

                秀美五十 色彩斑斕

                2022-11-08 09:03:17 來源:海東日報 點擊:
                □文/陳宗蕓 圖/那朝慶

                這是一個土族民俗濃厚、民風淳樸的鄉(xiāng)鎮(zhèn),這里有班彥村、佑寧寺等遠近聞名的文化旅游勝地,有北莊村和土觀村這樣歷史悠久,足以成為土族民俗“活化石”的古堡,有風景宜人、如詩如畫讓人樂而忘返的甘灘峽。這里就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(zhèn)。

                五十鎮(zhèn)位于互助縣和平安區(qū)的中段,距互助縣城所在地威遠鎮(zhèn)50里地,距平安區(qū)政府所在地平安鎮(zhèn)50里地,故而得名“五十”。五十鎮(zhèn)屬半淺山半腦山地區(qū),位于互助縣東南部,東鄰松多鄉(xiāng),西接丹麻鎮(zhèn),南與紅崖子溝鄉(xiāng)接壤,北臨北山國家地質森林公園,與加定鎮(zhèn)相連。4000多公頃耕地、8000多公頃草地和1000多公頃林地,這些數字不禁令人遐想到盛夏時期一碧千里的畫面。

                班彥 一個感恩的地方

                班彥村文化廣場上紅旗飄揚,二樓屋頂幾個紅色的大字分外醒目。“班彥,一個感恩的地方”“奮斗八載成楷模 感恩百年說大同”標語道出了班彥人的心聲。

                2016年8月23日,班彥村的男女老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一天,習近平總書記冒雨親臨班彥村考察,他深切地關心班彥村脫貧攻堅和鄉(xiāng)村振興工作,語重心長地說:“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。移民搬遷要充分征求農民群眾意見,讓他們參與新村規(guī)劃。新村建設要同發(fā)展生產和促進就業(yè)結合起來,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結合起來,同保護民族、區(qū)域、文化特色及風貌結合起來。”班彥村脫貧攻堅的大幕就此拉開,世代居住在山上的129戶484名村民搬遷到山下公路旁,開啟了一條產業(yè)振興、文旅融合、奮發(fā)圖強的幸福路。“班彥”在土族文字里的意思是“富裕、幸福的地方”,黨和政府的關懷讓班彥村成為名副其實的“班彥”。

                班彥村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和殷殷囑托,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,于2017年退出貧困村行列,全村所有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清零,實現了脫貧攻堅與鄉(xiāng)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和高度融合。

                我們可以通過一連串數字,來了解班彥村近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這里建成了總面積290平方米的盤繡園,成立了班彥土族盤繡產業(yè)協會,培訓繡娘近四百余人次,已累計接收各類訂單五萬多件,收入213.5萬元,村集體年均增收6萬元,繡娘每人年均增收1.5萬元,2019年被全國婦聯命名為“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”;建成了班彥酩餾酒坊,通過打造“班彥”酩餾酒品牌,酩餾酒作坊年銷售收入達100余萬元,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;投資建設集農事體驗、植物認知、休閑觀光、培訓、采摘、攝影為一體的生態(tài)農莊,實現創(chuàng)收5萬余元;扶持發(fā)展農家樂、民宿產業(yè),打造電商服務平臺并建設10間商鋪,村集體增收3萬元;建設八眉豬集中養(yǎng)殖小區(qū),大力發(fā)展八眉豬養(yǎng)殖產業(yè),年戶均增收3000元;投資1600萬元建設屋頂分布式光伏扶貧發(fā)電項目,戶均年收入達2500元,可持續(xù)獲益20年。除了此類種種創(chuàng)收項目外,班彥村還投資近100萬元重點對脫貧攻堅展覽館進行了改造升級,已累計接待參觀學習黨政觀摩學習團隊410批次近1.2萬人。又以傳承民俗文化為基礎,大力發(fā)展民俗接待、土族輪子秋及安召舞展演等文化旅游產業(yè),以“紅色班彥”旅游品牌為基礎,持續(xù)打造“班彥—北莊古城堡、香灑臺—佑寧寺、天門寺”旅游線路,接待游客近8萬人次,實現旅游收入165萬元。

                這些數字呈現的不僅是累累碩果,也是班彥人民在黨和國家扶貧政策下放飛的夢想,這些五彩斑斕的夢想扎根在這片土地上,開了花結了果,甜在了村民的心里。如今的班彥村已成為村貌整潔、能源清潔、產業(yè)聚集、綠色環(huán)保、鄉(xiāng)風文明、感恩奮進的時代新村。

                古堡 土族民俗的活化石

                土觀村和北莊村是典型的傳統古村落,土族風俗比較濃郁純正。

                距五十鎮(zhèn)向西一公里處,便是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土觀村。土觀村面積僅有6平方公里,分為4個自然村,200多戶約千人,其中98%為土族,而且80%以上的村民為李姓。

                經過一座小橋,就能看到土觀村。早些年前,在村落的主要入口處有一打麥場,是秋收曬糧和村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?,F在打麥場原址處修建了一座非遺工坊,將用作發(fā)展土族刺繡。

                原土觀村古城堡是這里村民的主要居住地,據說,其建筑年代可以追溯到清代,土觀村古堡由黃土修建而成,但相當堅固,背靠“擋山”而建,曾多次抵御土匪侵犯,守護了百姓安寧。如今的土觀村,在新農村建設的引領下,也換了新顏。雖然有不少戶院是青磚紅瓦新建的,但也有十幾戶人家仍保留著原來的厚土墻,墻體離地面一米多都是用大塊石頭砌起來的,再往上3米多高都是黃土墻。厚厚的墻體看起來歷經滄桑,給人的感覺甚是古樸,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。

                再來說說北莊村,這里也保留著一處傳統古城堡,這座古堡可與寧夏西部影視城相媲美。北莊古城堡,又稱“香瓦古城堡”,因北莊村地形形似大鵬,故稱鵬城,當地口語稱其“團子”。古城堡位于鎮(zhèn)政府2.5公里處,坐西面東,處三面環(huán)山的一處高臺之上。省、縣兩地的考古人員根據古堡內民居的建造特點,以及對城堡內老人的走訪初步斷定,北莊古堡為明末清初時的建筑。古堡總面積大約有500平方米,整座城呈南窄北寬的不規(guī)則梯形狀,城堡的四角都建有放哨用的角樓,是一座典型的軍事防御體系。2013年北莊古堡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青海明長城——互助段的一部分。因為這里民居風格獨特,還被電視連續(xù)劇《扎西的長征》《走出大山的劉讓賢》選為外景地。

                古堡的外墻高大,歷經百年風雨飄搖,墻體已長滿了雜草。四周城墻為黃土夯筑而成,分為三層,中間墻基厚2米左右,內外壁厚1.5米,平均墻高約8米。古堡大門朝東,一扇厚重的木門安在兩側石頭壘砌的門柱上,顯得樸素敦實。大門之上是一座門樓,門樓開設在城堡中部,是唯一進出通道。穿過門洞是一個小廣場,廣場周圍是一圈民宅,依著古堡的外墻而建,保留了土族傳統民宅平頂土墻的建筑風格。正是這些莊戶形成了北莊古堡對外封閉、對內開放的奇妙格局。古堡內的每戶人家的屋頂不僅是相通的,而且從每戶人家的屋頂都能登上城墻,這樣具有顯著防御特點的布局,在青海古民族中十分少見。據說,清朝同治年間,為了預防匪患,村民們才修建了這座防衛(wèi)森嚴的古堡。

                古堡中有的莊廓已經住了好幾代人,因為房屋很堅固,所以很少維修。夯土為墻的四合院,院門的門楣上,雕刻著簡樸的花紋。土族院門的門楣上通常有一種名叫“貓頭”的裝飾物,那些圖紋雕工精致、造型大氣,是典型的明末清初的風格。這便成為北莊古堡斷代的依據之一。有些人家的窗戶上,還安裝著年份久遠、做工精致的花菱格木窗,純手工藝沒用一根鐵釘,這的確是藝術在民間的真實展現,令人嘆服?,F在古堡中一共有5戶人家,據說,上世紀80年代初,古堡中還居住著22戶土族人家,他們完整地保留著土族的語言和習俗,至今仍然保留著土族民居的傳統風貌,從這個意義上說,北莊古堡就是土族民俗的“活化石”。

                當你邁著輕盈的步伐,穿過樓門,時間好像只是在樓門外流淌。踏著一地鋪滿青石的路,手撫百年城墻,感受歲月的痕跡。微風向晚,整個庭院靜得出奇,無論曾經的繁花或是此時的淺秋,這一刻,盡顯素淡或深厚。

                佑寧 茂密山林間的百年古剎

                一個初秋的黃昏,一條平坦的柏油路,偶爾一只漫步的小黃狗穿過,一切安靜得出奇,加上遠處的古剎,錯落有致地屹立在山間,一襲紅衣的兩三個僧人點綴出的畫面,卻是恰如其分的和諧。馬路上很少有車輛經過,兩個孩童坐在路邊擺弄著石子還有他們的零食。如此幽靜的一幕,它的背景是五十鎮(zhèn)寺灘村,距互助縣城35公里,從路口一路向東行走就會看到有名的佑寧寺。

                佑寧寺座落的這個村莊,四面環(huán)山,溪流潺湲,山上古柏參天,峰巒疊嶂,俯視形如八瓣蓮花。如畫的風景加上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,使得人們紛紛前來,來時是因為名氣,離開時還會留戀風景。佑寧寺與山層層疊疊,渾然一體,氣勢雄偉。殿堂與山峰、古樹交相輝映,使得寺院更顯莊嚴、肅穆和靜謐。

                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,佑寧寺始建于明朝萬歷三十二年(公元1604年),距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。歷史上佑寧寺以規(guī)模大、歷史久、名僧多而馳名于甘青地區(qū),被譽為“湟北諸寺之母”。它的建筑風格融土族、藏族、蒙古族、漢族藝術為一體,可謂多種民族藝術的結晶,殿堂中的雕塑、繪畫作品藝術價值較高。

                佑寧寺往東北再行約兩公里,還有一座更加隱世的寺廟——天門寺。寺處懸崖陡壁,三面環(huán)山,附近洞窟遍布,攀山進寺途經一洞口,形似天門,故而得名天門寺。

                這里遠離村舍,環(huán)境清幽,風景宜人。走在一條蜿蜒的小路上就能看到遠處雄偉高山上的古寺,雖然它不及佑寧寺宏偉,但由于其與山體融為一體,絲毫不失莊嚴神圣的氣勢。隱藏在茂密山林中,顯得幽深而高遠。

                甘灘峽 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

                相對于班彥村、佑寧寺的聲名遠揚,阿米多藏山腳下的甘灘峽則是一處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。

                在距東亙隧道以東不足百米的地方,有一條河自北向南與硬化路平行流淌,河東西兩側的村莊背后各有一條山脈蜿蜒起伏。沿著這條路向北前行,一路經過卓科、柳家、甘灘、奎浪等村莊,就到了五十北部邊界。路過的這幾個村莊景色宜人、風光秀美。陽光灑向千畝油菜花一片金黃,一陣風緩緩吹過百畝麥浪碧波蕩漾,幽幽的清香引來孩童繞著田地追逐嬉戲,還有養(yǎng)蜂人的幾十箱蜜蜂在花間“歡歌笑語”。從遠處望去,一塊塊田地整齊排列著,河東面山上層層梯田也是井然有序,幾個村落像是點綴在了麥田和油菜花里。

                路邊還有幾片平整的樹林,投下一片綠綠的濃蔭,里面長滿柔軟的草地,開著各種野花,一條清淺的小溪從中穿過。一路皆是風景,偶爾會有山雞飛過,牛羊慢悠悠啃草的樣子,幾只小雞跟著媽媽散步覓食的情景,都給人一種十分祥和的感覺。這一路上只有兩三個小賣部,找不到一戶農家院或是飯館,雖然有些落伍,但正是因為少有人問津,才造就了這世外桃源。這里民風淳樸、鄰里和睦,望著雞鳴狗吠的巷道,總給人一種向往,想在這里過一段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日子。

                一路向北便來到了人跡荒蕪的大山下,一種少有的靜謐會令人癡迷沉醉、流連忘返。小路兩邊的野花自成花海,一片片忘我地盛開,草兒肆意地生長,引來蝴蝶飛舞,引來牛羊歡騰,這里是大自然未經任何雕琢的樣子,在這里人可以素顏,心靈也可以徹底放松。遠離塵世的喧囂,靜靜地坐一上午,像是受了一番洗禮,人也會豁達通透起來。

                山下一條奔騰滾滾的河,似乎是從天際飄來的緞帶,清洌澄澈的泉水,歡快地唱著歌。捧起一鞠山泉水,清清涼涼、甘甜爽口,一口咽下去能觸動身體的每一個細胞,令人頓時來了精神,再喝一口就會讓你甜到心里,你會再嘗再品,最后就會決定倒掉瓶裝礦泉水,帶一瓶純天然的山泉水回家。

                阿米多藏山是這里最高的一座山,人們說起它時總是帶著敬畏。隨著天氣的變化,從遠處望到的山每天都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畫面。有時和蔚藍的天空連在一起,整個山體清晰可見;有時白云彌漫、云霧繚繞,山頂探出云霧,似芙蓉出水;有時升騰著神秘莫測的氤氳山氣,輕紗帷幔;有時淡淡的霧靄,縹緲地浮在山巔,恍如期許的夢幻。久而久之,人們可以根據山上的變化來推測天氣的變化,比如說,阿米多藏山清晰可見,那天氣就是晴朗的,如果能見度低,就會陰天或下雨;在陰雨天氣里,如果雨停了,但山看起來還是灰的,那么會再次降雨,如果山清晰了,天就會放晴。

                秀美五十,的確是五光十色、五彩斑斕!景如畫、人奮進、夢飛揚,越繪越美麗!

                版權聲明:

                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

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2、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、網站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及作者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