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一级 片内射视频播放,欧美高清精品,午夜精品小视频,秋霞AV免费

      1. <source id="cerrj"><address id="cerrj"><kbd id="cerrj"></kbd></address></source>
        1. <wbr id="cerrj"></wbr>
              1. 海東日報首頁

                三川大地上的民間傳統(tǒng)文化

                2022-09-27 09:19:46 來源:海東日報 點擊:
                □李蘭花 祁國忠

                翻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表,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位于黃河之濱的三川地區(qū)是民和地區(qū)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(qū)之一。

                這里有被稱為土族文化“活化石”的土族納頓;有歷史悠久、婉轉悠揚的土族田野情歌“庫咕笳”;有祈福納祥、物資交流的“正月二十九火花會”……作為當?shù)匚幕闹匾M成部分,在了解三川地區(qū)時,這些民間傳統(tǒng)文化始終是無法繞開的話題。

                土族納頓: 歷時最長的慶豐盛典

                說起三川地區(qū)最具影響力和被人們熟知的民間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那非土族納頓莫屬。每年農歷七月豐收季節(jié),地處黃河沿岸的官亭、中川、杏兒等七個鄉(xiāng)鎮(zhèn)近百個村莊都要舉辦歷時兩個多月的納頓節(jié)。

                “納頓”是土語音譯,意為“游戲”“娛樂”,也稱“慶豐盛會”。每當新糧入倉、新油入缸、瓜果飄香時,土族群眾為慶祝豐收,從農歷七月十二在莊稼成熟最早的下川宋家開始跳納頓,一個村以一天為會期,逐村向中川和上川移動,至九月十五朱家納頓結束。

                納頓節(jié)期間,三川地區(qū)家家釀酩餾酒,戶戶蒸大饅頭,男女老少身著節(jié)日盛裝,活動內容豐富多彩。每個村莊到了納頓節(jié)正會的日子,臨近的村子便組織會手舞隊前來慶賀,本莊的會手舞隊前往迎接。兩村的納頓隊伍在麥場上匯合時,鑼鼓齊鳴、舞步歡快,排成長列的會手高呼“大好”,上百人組成的舞蹈表演,將節(jié)日的氣氛推向高潮。納頓隊伍里,年過花甲,銀須垂胸的老人頭戴禮帽,身穿長袍青褂,胸前吊著精致的扇子套。他們或手持刀、槍、劍、戟等兵器,踏著鼓點,繞場而舞,或執(zhí)扇在前領舞。老人們精神矍鑠、步履強健,雙臂一起一落,腳步一實一虛,按照太極圖線路,轉動自如,起落自然,舒緩優(yōu)美。身著盛裝,手持彩旗的年輕人更是左騰右挪,雄姿健美。走在中間的鑼鼓手頭戴紅纓帽,腰系彩帶,扎起綁腿,個個顯得瀟灑英武、精神抖擻。土族納頓節(jié)的序幕由此拉開。

                納頓以舞蹈和戲劇表演為主,保存著北方民族薩滿文化的影子,同時又吸收了漢文化的內容,既表現(xiàn)了土族文化個性,又散播著多元文化和諧共生、相互影響、相互交融的現(xiàn)象,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,其音樂、舞蹈、頌詞、服飾、儀禮等都極富民族特色。在納頓表演中,“會手舞”是開場節(jié)目,其表演形式主要是舞蹈和吟唱。面具舞也叫“儺戲”,是納頓表演的重頭戲,主要有《莊稼其》《三將》《五將》《殺虎將》等。其中《莊稼其》最具代表性,意即“種莊稼的人”,是納頓中原生態(tài)古老的傳統(tǒng)儺舞。它以古樸的服飾,豐富生動的內容,富有情趣的情節(jié),幽默詼諧的啞劇表演,演示了一個老農教子務農,傳授農業(yè)生產技術的故事。

                載歌載舞的納頓,把整個三川地區(qū)帶入了歡樂的海洋,在此起彼伏的納頓浪潮中,很多地方還會舉行廟會、花兒會等活動。

                納頓的起源是慶祝豐收的慶典活動,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人類文明的進步,形式和內容有了變化,演變成一種大型的群眾性娛樂盛會。期間,方圓數(shù)十里的不同民族、不同語言的人們紛紛趕來,與土族人民匯聚到這狂歡的喜悅之中,分享豐收帶來的喜慶。如今的納頓已經成為三川土族人民與外界的物資交流會、感情交流會,三川人民也借此走親訪友、談婚論嫁、相互交流、聯(lián)絡感情。在某種程度上說,納頓擔當起了三川走向外界,外界了解三川土族文化的媒介和橋梁。納頓成為黃河之濱一道獨特的風景線,成為土族農耕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是土族先民在漫長的歷史發(fā)展中創(chuàng)造出的寶貴文化遺產,是一代又一代土族兒女繼承和發(fā)揚的結果。

                納頓作為青海獨有的一種本土文化,體現(xiàn)了土族文化與華夏文化的淵源關系。2006年,土族納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土族納頓從此走出了三川,走出了青海,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民間表演藝術,這也是納頓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所在。在土族納頓的保護、傳承和發(fā)揚光大方面,鮑呈新、徐秀福、李長命、喬正祥等土族老人功不可沒,成為三川土族納頓的代表性傳承人。

                庫咕笳:古老悠久的土族田野情歌

                在三川地區(qū)流行著一種古老而獨特的田野情歌——“庫咕笳”。它的曲調古老單一,具有低緩悠揚、婉轉流暢、悅耳動聽的特點,是土族青年男女以歌傳情,相互交流相識、相愛的一種古老民歌。

                “庫咕笳”是一句古老的土語,意譯為“對唱”或“對歌”。因三川土族把姐姐叫作“阿甲”,從而在歌的襯詞中反復出現(xiàn)“阿甲喲”的唱詞,也將“庫咕笳”稱為“阿甲喲”。

                土族把流傳的歌謠分為家曲兒和野曲兒,如婚禮歌、酒曲屬于家曲兒,在田間、野外演唱的叫野曲兒。根據演唱風格來看,“庫咕笳”是當?shù)刈罹叽硇缘囊扒鷥?,它不同于傳統(tǒng)的“花兒”,又類似或接近藏族的“拉伊”,但在長期的歷史生活中,受到“花兒”和漢、藏文化的影響,其形態(tài)類似于“花兒”,還夾雜了一些漢語詞字,歌詞也常用賦、比、興的手法。形容比、興的詞有放在句首的,也有放在末尾的,這種現(xiàn)象在其他諸如“花兒”唱詞中比較罕見。“庫咕笳”中有“釋迦佛留下來的,公公把式傳下來的”唱詞,這雖然是傳說,但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“庫咕笳”形成年代比較悠久,流傳時間也比較長,按照民和土族定居的時間推算,也有300多年的歷史。

                “庫咕笳”的句式結構有兩句式、三句式,也有四句式的,兩句式的如:“架上不站的雞不是,說話不算的人不是。”三句式的如:“好心腸的尕妹妹,柳樹盤根的根深了,一心為你的心有了。”四句式的如:“紅花緞子剪上哩,金線繡的情是哩,銀線繡的意是哩,媒人來時事成哩。”

                盡管“庫咕笳”唱腔上還要加一些襯詞或襯句,但仍然保留著鮮明的土族特色,演唱曲調比較古老,唱起來婉轉悠揚,起唱較低,緩慢悠揚,別具特色,十分動聽。

                “庫咕笳”在語言運用上和曲調結構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。土族人民巧妙地把身邊的事物、景物作為基本載體,加入到“庫咕笳”的唱詞中,讓其具有獨特的韻味。比如:“來了來了實來了,什啥沒拿者空來了,立立跑著看來了。”這里的“什啥”“立立”就是對方言的巧妙運用。

                “庫咕笳”的演唱形式比較靈活,可以獨唱、對唱,也可三五人合唱,既有流傳下來的傳統(tǒng)歌詞,也可因人、因地、因情、因景即興創(chuàng)作,隨口編唱。“庫咕笳”中歌者對愛的誠摯與狂熱,使“庫咕笳”成為了愛與美的協(xié)奏,傳達了土族人民對愛情的追求。

                馬兒子是官亭鎮(zhèn)趙木川村人,她稱得上是在“庫咕笳”的搖籃中長大的“田間藝人”。馬兒子的母親是三川地區(qū)有名的“唱把式”。馬兒子和她的妹妹馬兒英,從七八歲起就跟隨母親學唱“庫咕笳”。十四五歲時因母親患病,她承擔了家務勞動,在田間地頭接觸了更多的“庫咕笳”藝人,學習了更多的技藝。土族姑娘婚前一般是不唱情歌的,但過早承擔起田間勞動的馬兒子,把“庫咕笳”當成勞累時解乏、憂傷時解愁的釋放劑,演唱“庫咕笳”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
                馬兒子十八歲嫁到官亭鎮(zhèn)官中村。在這里,古老的土族情歌“庫咕笳”已很少有人唱了,這種流行范圍較小的古老情歌瀕臨失傳。

                為了使“庫咕笳”這一古老的土族民間情歌傳承下去,馬兒子將自己熱愛的“庫咕笳”在官中村廣泛傳唱,并耐心地給大家講述“庫咕笳”的歌詞,示范演唱。因“庫咕笳”是純土語演唱,其中有些土語詞已失傳,好多人聽不懂,她便認真地研究對照,把土語譯成漢語演唱,并耐心講授,得到了當?shù)赝磷迦罕姷暮迷u和喜歡。這樣,這個曾一度失傳的古情歌又在古鎮(zhèn)官亭傳唱開來。

                田間地頭是農村婦女生產勞動的場所,也是傳唱“庫咕笳”的好場合。馬兒子利用勞動時的休息時間,在田間地頭給女伴們傳授演唱技藝。用大地當舞臺,用青山做背景,她以精湛的技藝、高亢悠揚的唱腔,將“庫咕笳”的韻律演唱到了極致。三川老年協(xié)會是老年人的組織,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、普及“庫咕笳”,馬兒子利用農閑時間給老年人演唱“庫咕笳”。這樣,“庫咕笳”在官亭地區(qū)的老中青人群中廣為傳唱,并受到當?shù)赝磷迦嗣竦南矏邸?/p>

                為保護和傳承“庫咕笳”這一獨特的土族傳統(tǒng)音樂,2013年經省政府批準,“庫咕笳”被列入第四批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,馬兒子也成為“庫咕笳”的傳承人。近年來,三川地區(qū)熱衷于“庫咕笳”的趙成海、徐秀福等老一輩藝人搜集并整理出了近300首唱詞。相信“庫咕笳”這一古老情歌將會不斷傳承下去,煥發(fā)出應有的光彩。

                正月火花會:祈福納祥的民俗文化盛會

                春節(jié)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是集祈福納祥、歡慶娛樂為一體的民俗大節(jié)。春節(jié)歷史悠久,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,在傳承發(fā)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。在春節(jié)期間,全國各地均舉行各種賀歲活動,各地因地域文化、民族習俗不同而又存在著內容或形式上的差異。

                在三川地區(qū),土族人民世代延續(xù)著在官亭鎮(zhèn)舉辦“正月火花會”的傳統(tǒng)習俗,在正月二十九這天達到高潮,故又叫“正月二十九火花會”。

                據說清朝年間,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省商人在官亭經商,出于互通商情、維護同鄉(xiāng)和同業(yè)商人利益、調解商業(yè)糾紛等方面的需要,在此地創(chuàng)建了關帝廟、山陜會館。

                每年正月十五過后,這些商人陸續(xù)回到官亭,在山陜會館聚集時,他們都期盼當?shù)匕傩漳軌驍[脫貧窮,富裕起來。只有百姓富裕了,才會給商人帶來商貿的繁榮。于是,他們便商議選擇一個吉日,依托山陜會館、關帝廟,為當?shù)匕傩张e辦一場“送貧窮”的祈福納祥活動,祈求老百姓有一個風調雨順、人畜興旺的好年頭。

                這些商人中不乏技藝高超之人,他們出謀劃策,精巧構思,用彩紙制作鵝、鴨、猴子等動物模型,腹內裝上煙花、鞭炮,利用近半個月時間完成制作,到正月二十九清晨將做成的各種動物模型懸掛在山陜會館院內、街道十字處和戲臺兩旁,用導火線連接各“動物”。老百姓們白天看彩紙“動物”,待夜幕降臨時,操作者便從會館院內引燃導火線,剎那間,火樹銀花、熒光飛流,極為壯觀,一時間街道上歡聲笑語、喜氣洋洋、熱鬧非凡。老百姓們看完煙花,便開始觀戲。“正月火花會”自此在官亭成為首創(chuàng)。

                此后,官亭“正月火花會”逐年舉辦,舉辦方由官亭地區(qū)山陜會館商人發(fā)展為當?shù)赝磷灏傩蘸推渌褡遴l(xiāng)民共同參與的活動,還邀請在青海民和、化隆、循化,甘肅蘭州、臨夏等地的晉秦商人山陜會館會員參與,一同為官亭百姓祈禱“送窮”,期盼來年為百姓和商人帶來福祉、好運。

                由于歷史原因,關帝廟和山陜會館曾一度關閉。改革開放后,于1980年開始籌備歷史古跡關帝廟和山陜會館的重修事宜,2006年山陜會館得以重建。重建后的山陜會館主要負責舉辦官亭“正月火花會”。

                官亭“正月火花會”在歷史的發(fā)展中不斷改進更新,代代相傳,每年舉辦,逐步演變?yōu)橐?guī)模較大,參與人數(shù)眾多,內容豐富,形式多樣,由漢族、土族、回族老百姓共同參與,聯(lián)合舉辦的大型民俗活動,有“錢串萬掛炮,情連漢土回”之說。從正月十五開始,官亭的土族群眾便開始耍社火,跳獅子、舞龍燈、跑旱船精彩紛呈。懸掛出的手工制作也很有特色,用彩紙扎成色彩鮮艷種類繁多的“花扁”。“花扁”樣式有“四扇屏”“八扇屏”“橫匾”等,內容有十二生肖、《西游記》人物等,里面均裝進花炮、鞭炮,再將其連在一起,到正月二十九晚上,鑼鼓喧天、鞭炮齊鳴,五顏六色的焰火沖天而升,把天空裝扮得五彩繽紛、絢爛璀璨,蔚為壯觀。此時,官亭“正月火花會”達到高潮。

                官亭鎮(zhèn)官東村村民張正青,從小跟隨爺爺、父親學習制作紙扎工藝,并與徐秀福等老一輩民間民俗專家一起自發(fā)組織官亭“正月火花會”活動,參與戲劇演唱、社火表演、煙花制作、技藝傳承等,他還組織開辦了20期三川農民書畫展,為三川民俗文化培養(yǎng)和挖掘出了一大批鄉(xiāng)土人才。

                官亭“正月火花會”既是一項民俗活動,也是一個民族團結的盛會。作為三川地區(qū)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官亭“正月火花會”于2017年入選第五批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
                版權聲明:

                1、凡本網注明"來源: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

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2、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、網站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及作者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
  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